山顶杜鹃,也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野生名花之一,是世界四大高山花卉之一,是重要的森林植被组成种类。它主要分布在山地空气湿润凉爽的地方,尤其是酸性肥沃的土壤上,才能生长良好。
鳄蜥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别名落水狗、大睡蛇。属爬行纲、蜥蜴目、鳄蜴科、鳄蜴属,是古老珍稀动物,数量稀少,分步狭窄,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附录Ⅱ,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鳄蜥为卵胎生爬行动物,体近圆柱状略扁,头似蜥蜴,躯体、棱脊、尾部则似鳄鱼,长约20—30厘米,四肢粗壮有力,体背深褐黑略带黄色,腹部蛋黄色带棕色或橙黄色,鳞片光滑,尾背上方有两行明显的棱鳞形成嵴棱。栖息于海拔在200—700m常绿针阔叶林的林下溪沟。多晨昏外出活动觅食,白昼或夜间多匍伏在岩石或树枝上。以蠕虫、小鱼、蛙类蝌蚪等为食。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别名寿鸡、角鸡。属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是中国特产的一种鸟,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长46—60cm。雄鸟上体大部栗褐色,散布具黑边的淡黄色卵圆形斑,下体淡黄色。头黑,具黑色与栗红色的羽冠;尾羽黑褐色,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有宽的黑色端带;脸部裸皮朱红色,喉部裸皮翠蓝及朱红色。雌鸟体羽灰褐色,密布黑、棕黄斑纹及白色矢状纹。栖息于海拔800m以上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主食植物的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也吃少量昆虫、蚯蚓等动物性食物。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别名香獐。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麝属,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体长70-80cm,体重6-9kg。背部为暗棕色,成体背侧无斑点,吻部短,颈部前缘有两条明显的浅棕色纵行颈纹。栖息于海拔1000m以上的森林、草地或灌丛,喜独栖,胆小,视觉和嗅觉灵敏,善跳跃和奔跑。植食性,以多种植物为食。每天从凌晨4-5时便开始活动,到天亮以后结束,白天休息,黄昏以后再活动到午夜之前。雄兽和雌兽都具有发达的尾脂腺。行走时,往往将尾脂腺中的分泌物通过摩擦涂抹在路旁树干、木桩或岩石突出处,并且在固定的场所排便,形成粪堆。
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 (Dunn) Henry et W.T.Wang,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柏科植物,常绿乔木,高达30米或更高,胸径达1米。树皮紫褐色,近平滑或不规则长条片开裂;有叶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鳞形叶二型,交互对生,四个成一节,小枝中央的一对紧贴,先端三角状;上面深绿色,叶下具凹陷的白色气孔带;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翌年成熟;种子具翅。多散生于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的针阔混交林中,在个别地方偶有小片纯林。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以及越南。木材供制家具、器具等。
胡豆莲Euchresta japonica Hook ,别名山豆根,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蝶形花科植物,常绿小灌木,高30~100cm。茎基部稍呈匍匐状,分枝少,幼枝、叶柄、小叶的背面、花序及小花梗上均有淡褐色的绒毛。羽状复叶有3片椭圆形小叶,叶片近革质,稍有光泽,干后微皱。散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中亚热带沟谷溪畔的常绿阔叶林中,喜阴湿、腐殖丰富的土壤。零散分布于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省的局部地区。日本也有分布。对研究豆科 植物的系统发育及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有一定价值。公园见于路边林下,数量稀少。
金狗毛脊Cibotium barometz (L.) J.Sm. ,别名金毛狗、黄狗头,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蚌壳蕨科植物,大型树状蕨类,多年生树蕨,高达2.5-3m,根状茎粗大直立,有密的金色长茸毛,形如金毛狗头,顶端有叶丛生,叶片革质,边缘有浅锯齿,叶三回羽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云南南部以及亚洲热带地区的山脚沟边及林下荫处。根状茎顶端的长软毛作为止血剂,又可为填充物,也可栽培为观赏植物,根茎强腰膝,除风湿,毛止血,根茎可提取淀粉及酿酒,嫩叶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