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仙回瑶族调马

发布时间:2024-01-29 访问量:77

仙回瑶族调马

调马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的同治年间。由于山高林密,这里经常有老虎出没,瑶胞们深受其害。为了防止老虎来为害,瑶民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路口,试着竖了只用竹片扎成的大马,全身贴彩纸、脖系铜铃、两眼镶小圆镜,另外,他们还扎了数十只彩灯,晚上内置灯火竖在马的周围。当老虎出现的时候,村民们便舞动彩马和彩灯,同时吹响牛角,打锣击鼓齐声呐喊,声势极为浩大,老虎见后便逃之夭夭。“彩马很威风,老虎不敢再来”的说法便迅速传开,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作马威,此地名一直延用至今。


过年的时候,瑶民们把彩马和彩灯从野地搬回来,装饰一新后,敲锣打鼓兴高采烈地舞起来,以示庆贺。以后,虎患没有了,但这里的瑶胞们过年或重大庆典活动舞马的习俗便沿袭下来,同时赋予其庆祝五谷丰登、祈祷老少平安、风调雨顺的内容,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


调马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参与的人数少则四十,多则上百。其表演内容可分为排阵、串花灯和队列表演三部份。

l、排阵。在急促的鼓号声中,以帅旗为先导,按照帅旗、凉伞、带马灯、马、赶马灯、小狮子、排灯、花灯(也叫马灯)、鱼、凤的排列依次出场,在绕场一周之后,形成以马为中心,凉伞、带马灯、赶马灯、排灯、小狮子为护卫,马灯和吉祥物为主阵的表演队形。

2、串花灯。排阵完成后,在帅旗的引导下,马和它的护卫队首先从第一排与第二排花灯之间穿过,之后,第一排花灯便尾随其后绕场一周。马再带着他们穿过第二排花灯与第三排花灯之间,第二排花灯也像第一排花灯那样尾随后面绕场一周。如此反复,甚至所有的花灯都串完。

3、队列表演。串完花灯后,调马队伍在帅旗的带领下,还要完成走“之”字和穿“8”字、大圆圈等队列表演,如果是拜年或是向主办单位表示某种祝贺或感谢的话,马还要带领所有的表演者完成鞠躬、叩拜等动作,然后恢复到开始的排阵队形,调马表演才告结束。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马要舞得活,众表演者也要和着锣鼓的节拍,做出诸如转身、跳跃等动作,整个表演场面活泼精彩,热烈而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