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普学保护 绿色发展我践行》玉石林地质研学游

发布时间:2023-03-09 访问量:107

 

  

一、课程主题

地质科普学保护 绿色发展我践行

玉石林游览区之前为采矿区,长期的破坏性开采和低水平生产留下了一个典型的巨大尾矿坑,就是深水大泥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今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也还在进行中,因地制宜的建设了绿意盎然的足球小镇。而曾经开采枯竭的矿山遗址遗迹,经过保护保留,建成了地质公园旅游点,即现在的玉石林游览区

二、课程资源

贺州玉石林是国家AAAA级景区,面积45公顷,是由一片十分罕见的汉白玉大理岩石柱、石笋组成的汉白玉地质公园。于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因燕山期地质的断裂隆升和长期的岩溶渗蚀及局部受高温影响,且自宋朝以来1000多年的锡矿开采,形成石芽裸露、奇峰突兀,石笋石柱、地槽漏斗、狭缝密布,成就了“千年骆驼”“空中走廊”“一线天”等众多的奇观异景,地学专家称作地质奇迹。

贺州玉石林的岩石成分为洁白如玉的粗晶大理岩,其他石林的岩石均为灰色的石灰岩。其位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坳中,高低错落的石柱约有上千尊,高度一般在512m,最高可超过25m石柱顶部较其他石林更为尖锐,岩石的节理倾角很大,存在多条平行的倾斜缝隙。大部分石柱由于长期受附生在其表面的苔藓类植物干枯风化被侵染成了黑色,使石林黑白灰三色相映衬,十分好看。质纯色白的大理岩习称汉白玉,因此,贺州石林又被称为玉石林

锡是大名鼎鼎的“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宋代(1078)时,贺州一带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8%。贺州所产精锡,敲之即发出清脆响声,被誉为八步响锡 。南宋期间,贺州锡产量甚至一度达到全国总产量的62%。到清代,贺州锡继续以纯度高而驰名,锡产业长期成为贺州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战争时期,在1938年一1942年4月贺州锡产量全部运至香港出售,几乎等于销往美国的总量,这在保证易货偿债,购买急需的战略物资支持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贺州锡依然是国家优质产品的金银奖历经一千多年,玉石林是中国古代锡矿开采、冶炼乃至工艺品制作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见证者和承载者,如今发展旅游业是对采矿遗址进行保护和生态治理

三、学情分析

中学生在学业上进入了基础巩固的阶段,从低年级晋级到高年级的成长与学习过程中,在知识探索与储备等方面仍然处于积累的阶段,具有很强大的好奇心与探索性。在校园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对于书本上和家庭教育的关怀和照顾是无微不至的,而课外自然知识和实践又是相当稀缺的。如何让学生将课堂和课外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吸收成为重中之重。我们有必要引导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完成他们对课外自然知识的探索,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本课程是有计划、针对性的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寻找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内容,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在活动中学到课外自然科普世界的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能够熟悉和掌握玉石林景区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地壳运动对石林形成的影响、锡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用处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矿产资源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懂得保护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分析景区开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看视频讲解、观现场、讨论及分享有关知识形成自己对矿产相关知识的理解。

五、课程实施

(一)过程和方法:

1. 在前往研学基地和课程正式开始前发放研学手册,让学生提前熟悉研学内容,对活动流程和相关知识点有初步了解,起到预习的效果。

2.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进入基地实地学习前,做好装备检查、安全宣讲、活动守则,让保护环境的意识初步树立,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断强调,从而让活动守则贯穿始终。

3.通过分小组竞技形式,评选出胜出小组给予优胜奖励,以此巩固学生此前所学到的地质科普知识。

(二)前期准备:

1.场地查看:与基地活动执行部负责人对接,核定来团人数、场地、物资、位置等,确认信息反馈活动实施总控;

2.场地功能分区布置:多媒体课堂、实践活动区、操作区、就餐区、饮水区、休息等候区、厕所、医疗区、小卖部售卖区等;

3.人员培训定岗、后勤服务保障、导师讲解内容、课程相关知识点研究与备课、活动结束。

(三)执行阶段:

1.导师整队集合学生,玉石林研学实践基地导览介绍,说明厕所、饮水区、休息等候区等,按课程表对应学生名单分组分批顺序,排队等候,各自检查研学指导手册,发布研学挑战任务;

2.导学:通过看视频导师授课以及进入实地现场参观学习、讨论及分享地质矿产相关知识,知道矿产资源的重要意义,懂得保护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3.示范教学:学习地质矿产的知识后,以保护为出发点,让学生树立绿水青山的良好意识,今后能自发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布置任务:用发现的眼光,看心中的玉石林。每一座石柱石笋都有自己的形象,大自然神奇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会相互欣赏和包容他人的意见,是我们努力引导的方向。

5.任务实施:导师观察留意并引导学生一边实践一边记录研学手册,关注学生活动体验感,身体状况,并保安全;

6.导师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学生进入实地现场学习的活动,引流学生有序离开回到等候区个人清洗、饮水、上厕所等;

7.学生反馈信息,导师引领学生体会课程设计意义,回顾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体验的各项环节,完成手册填写。